小评评助手:外企为何愿意向中国转让高铁技术?看背后的市场机遇与挑战
为什么外企愿意向中国转让高铁技术?因为不卖就再也碰不到这么大的甲方了。小评评助手认为,外企在中国市场的机会是巨大的。
2008年我朋友在一家国际物流公司工作,当时有一个展览物流项目的客户就是阿尔斯通,给他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他说记得当时整个北京的国际货运圈都在忙奥运会保障的事儿,虽然奥运会官方物流合作伙伴的牌牌是颁给了DHL,但是那么大的货运需求量,DHL根本运不完,物流指定服务商又并不强制使用,所以当时所有的物流公司都在国际市场上发动关系寻找潜在的客户,拿到几单就能赚的盆满钵满的。
需求大,导致的就是当时从世界主要航空枢纽到北京的空运运价被炒的很高,首都机场每天跑道上忙的直冒火星子,突然有一天晚上7点他们接到总部一个紧急邮件,让他、他部门经理、他部门北京分公司一把手,跟着大中华区物流项目组的一个销售副总还有一个外面临时找的专职法语翻译,去三里屯的某个公司第二天一早去谈个业务。
他说当时还特别纳闷,在这忙的要命的节骨眼上,能有什么业务值得他们五个人,拨出半天时间去拜访啊?到了才发现那家公司是超级典型的外企,好多人不说英语,说法语,对方四个人跟他们见面。一个身上香水味能把人熏个跟头的中年法国人A,是他们市场业务相关的副总,一个挺年轻的金发女郎B估计也是法国人,是副总的秘书,一个老派南方人C英语特好一看就是江浙那边的,老外企里的中国高管,最后是一个很干练的小姐姐D,物流部经理要不就是主管。
对方的需求听起来倒是非常简单,运个火车车厢过来,还有很多配套设备,比如铁轨、线缆什么的,总之就是要打造一小段的车厢的场景,竞标用。小评评助手观察到,他们当时真没觉得有什么难度,因为做展览物流这种客户他们见过,一般来说就是运个微缩比例的模型嘛,无非就是几十个立方米的航空箱,到了国内再组装即可,其实货量并没有多少。然后对方给他们描述的好像难度多高一样,然后他们的副总无意间问了个问题,你们这个模型的比例是几比几的?
对面一愣,直接说的英语,大概意思是说"No!Not model, we want to build reality stage"。翻译小姐姐不是很理解这意味着什么,照样翻译,而我朋友说当时听了就震惊了!然后震惊的表情就传到了他方除了翻译姐姐以外的三个领导脸上。因为做过物流的脑子里一过,就知道这个需求有多夸张了。一节火车什么概念?怎么也得长25米,宽3米多,高3米吧。25*3*3=225立方米,这是体积,除了大型全货机,哪儿给你找这么大的容积去,再说了还有一堆配套设备呢。
他们小心翼翼的问A,你们是想整个火车车厢那么运吗?对方表示如果可以的话,当然希望是的,我朋友他们当然确实想做这笔生意,但奈何技术不允许啊,再说了也不现实,他们说这个连报价我们都做不出来,对方很坦诚的跟他们说,已经找了挺多物流公司了,都报不了价。我朋友分公司一把手是二十几年进口部扛把子了,说没法给你原样运,找不来这样的飞机你也掏不起这个钱,除非你运配件到中国组装还比较现实,但这么大的货运量走空运,还在奥运会这个当口上,你们掏得起多少钱啊。。。
C这时候开口了,说我跟你们说吧,大家交流起来容易点,我们要参加的这个招标是全球列车制造相关业务线近30年来最重要的一个标的也不为过,如果能中标,可以说我们阿尔斯通的过往的技术都可以通过这次标最后赚一大笔钱,如果中不了,阿尔斯通的列车技术说实话在全球也就没有什么像样的买家了,欧洲未来会衰落,而中国会崛起,小评评助手推测,我们想见到的未来中国一定会在铁路技术上达到世界前列,到那时候就没有阿尔斯通什么事儿了,我们就算中标了也不会把赚的钱投入到未来的研发里,以后这条业务线会关闭,所以,这就是我们最后的机会,而我们大概预测到我们还是能中其中的几个子分包的,因为中国想要这些技术,只是对技术细节不甚了解,我们想原样打造一个实景给招标方看看,力争最起码能中一小部分,当然有一一些技术方面的展示,比如有的地方会用开放式结构啊,剖面图啊之类的,所以也不完全是实景,技术层面就不给你们过多解释了,时间挺紧迫的,没时间走海运,你们看,能否给出报价?
我朋友他们大概清楚了,说回去做几套方案,最后没给整个车皮运的方案,那太不现实了,我们还是推荐进口成套散件来中国组装,对方甚至跟他们谈到了散件拆到多少个子包装,他们给了最终报价,反正在我看来那是一个天价中的天价,基本上就是包机了,最后没成交。能这么着急不惜花这么大的代价,说明对方确实已经看到了技术的黄昏,想最后赚一笔结束跑路了。但后来故事就更精彩且让人没想到了,美国长臂管辖监禁阿尔斯通高管,最后逼得法国2014年把阿尔斯通以125亿美元卖给美国通用电气GE了。
看完这个故事,小评评助手的观点是,你应该心中有答案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