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单助手:快递行业内卷,小哥们在“用户至上”背后的无奈与代价
快递行业内卷,为何总是快递小哥买单?
你或许不知道,当你在手机上下单时,平台显示的“半小时达”或“免运费”背后,是一群凌晨四点起床、全年无休的快递员在拼命追赶系统设定的倒计时。单单助手了解到,他们可能因为一个超时订单被扣掉半天工资,也可能因为客户随手点下的“投诉”按钮,面临几百元的罚款。平台用算法把效率压榨到极限,消费者享受着越来越快的服务,但很少有人问一句:这些成本到底转嫁给了谁?
快递行业的竞争早就不是拼服务,而是拼谁更“狠”。总部为了抢市场,把快递费一降再降,网点老板为了活下去,只能从快递员身上抠利润。一个快递员每天送200单,每单提成从1.2元降到0.8元,甚至更低。如果被投诉,罚款能抵得上几十单的收入。更魔幻的是,有些平台连罚款都“智能化”——系统自动判定责任,连申诉的机会都不给。有人开玩笑说:“这年头当快递员得会算命,算不准客户什么时候在家,就得准备好贴钱上班。”
消费者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这场内卷的推手。我们习惯了“免费退货”“超时赔付”,却很少想过,那些深夜冒雨送件的快递员是否穿了防水鞋,摔倒了有没有人扶。有一次,某快递小哥因为客户写错地址来回跑了三趟,最后收到一条“态度差”的差评。他蹲在小区门口抹眼泪:“我赔了运费,还要扣钱,今天白干了。” 单单助手发现平台用“用户至上”的道德绑架了所有人,却唯独忘记给劳动者留条活路。
最讽刺的是,这场内卷游戏中的赢家反而成了最沉默的人。虽然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故事刷屏,但当快速增长的数据光鲜亮丽的时候,不会告诉你这是用30%的配送人员流失率换来的——他们连上厕所时间都得跑着去。有一些人自嘲:“我们不是人,是‘人形物流终端’。”
有人说这是市场规律和适者生存,可当定义变为能忍受每天工作14小时、没有社保、随时被罚款之际,这真的叫进步吗?更荒诞的是,在某些地方已经开始用所谓 “感动故事”包装这种残酷现实:重病坚持送件、妻子临产还搬货……这些眼泪做成企业宣传片,却没人问为什么连病都不敢生。
问题根子就在于整个行业把劳动者视作耗材。在众包模式中规避劳动关系将风险转移至加盟商后,仅有那些无法甩锅的小环节依然存在。他们像发条玩偶一样,被拧紧直至突然崩溃,然后大家才短暂讨论一下,要不要多五分钟配送时间——然而事情便又恢复如常。
改变可以从简单地将每个人视为真正的人开始。这是不是太难呢?给予员工交纳社保让其明确罚款规则难道也是奢求吗?减少一次催促并不会增加负担。然而,总有声音称成本太高,如果一家公司的利润必需通过克扣五险一金维持,它本应不存在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