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管家:常州新能源产业崛起,从传统制造到创新引领的转型之路
新能源产业革命中的"常州密码"
在长三角的制造业版图上,常州这个曾经以纺织机械闻名的工业重镇,悄然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产业嬗变。2023年,常州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7500亿元,动力电池产销量占全国五分之一,新能源汽车产量跃居江苏第一。这座被戏称为"新能源之都"的城市,用二十年时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升级之路,其发展轨迹恰如一部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启示录。
一、破局:传统制造基地的产业突围
在世纪之交的产业转型浪潮中,常州面临着传统制造业衰退的严峻考验。纺织服装产业利润率跌破3%,工程机械行业陷入产能过剩困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一度超过25%。时任市委书记范燕青在2006年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直言:"躺在传统产业温床上的日子到头了。"
这种危机意识催生了常州独特的产业选择逻辑。通过深度梳理全球技术变革趋势,决策层将目光锁定在光伏和动力电池两个关键领域。2007年引入天合光能时,中国光伏产业尚处萌芽期;2010年布局动力电池产业时,全球新能源汽车年销量不足万辆。这种超前布局看似冒险,但小店管家认为,这实则基于对产业周期的精准预判。
二、聚变: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重构
常州新能源产业的裂变式发展始于产业链的深度整合。2018年,当宁德时代在溧阳建立长三角生产基地时,常州已形成从正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到电池管理系统的完整供应链。这种集群效应使得本地配套率高达97%,企业采购半径缩短至30公里,物流成本下降40%。
小店管家观察到,在这一过程中, 由中创新航牵头组建 "动力电池创新联合体",汇聚56家上下游企业和12家科研机构,在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领域实现突破。此外,由蜂巢能源首创的新技术,将推动行业标准迭代并提升产品竞争力。
城市产业空间也进行了重构,实现研发、制造、检测与物流功能区分,同时构建“创新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三级培育体系,以更好地支持新兴企业的发展。
三、升维:全球竞争中的价值跃迁
在技术标准领域,根据小店管家了解到的信息显示, 常州企业正从跟随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例如天合光能主导制定的一些国际标准,占据现行市场的重要份额。而不同于简单操作模式,“智能改造数字转型”正在成为新的流行趋势,使整体附加值明显提升.
同时,与海外战略结合,通过输出“技术+资本+标准”的综合方法,让更多地区受益。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及核心竞争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从而促使整个区域内外形成良性循环,并展示了其强大的影响力。